聊一聊当代大学生的“瓦式”生活

成为全球游戏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价值连接者
联系微信号
读者服务:yxrb2024
合作交流:GACAwards
前段时间,一个“中传女寝爆改赛博朋克风电竞宿舍”的新闻登上了抖音热点,不仅吸引了大量网友讨论,还获得了像齐鲁晚报、无锡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报道。
新闻的内容其实很简单,宿舍的舍友是一群打瓦爱好者,其中一位突发奇想,提出了改造电竞房的想法,大家一拍即合,还找了电竞瓦友社支持,经过了一周多的时间,“赛博电竞女寝”建成,成为了整栋宿舍楼靓丽的风景线,引来了不少同学围观。
这个新闻也引起了网友热议,一方面感叹大学氛围的自由和开放,另一方面也羡慕大学生敢想敢做的态度——谁不想有一个自己的酷酷的电竞房呢?何况还有一群有相同兴趣的同好。
之所以提起此事,是因为我在最近刷到了很多大学生的游戏生活日常,而瓦是里面占比非常高的一部分,但凡高校生活相关场景,不管男大女大,似乎都热衷于分享瓦的一切内容。另外从观察来看,在目前瓦的内容生态里,有相当一部分体量的内容源于大学生群体。
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,当一款游戏能够激发用户群体的分享欲与创作欲,本身代表着用户对产品本身文化的认同感,而诸多自发内容火爆以及热梗频出,也意味着游戏文化生态本身,有着足够的开放度和包容度。
当瓦成为年轻人分享生活的“重灾区”
大学生们都喜欢分享什么?
所见日常、生活趣事、离奇瞬间甚至是……抽象整活。
比如在一个视频里,一位大学生听到背后的舍友因为队友失误疯狂吐槽(此时还未开麦),于是她走到舍友电脑前,按下了V键(开启全队语音),刚刚还在暴躁吐槽的舍友瞬间切换成温柔的声音“可惜兄弟,这把我的。”守护人设在这一刻得到了极致的体现。
再比如开学要向同学们做自我介绍,一位女生放出了自己的打瓦高光,成为班里的人气焦点;有同学上台讲解游戏思路,主打一个“战术教学”。
还有教材从C程序设计“魔改”为了C无畏契约;老师让交“高光时刻”的作业,发过去的是自己剪的“无畏时刻”视频;就连减肥,也会被大学生理解为是瓦帮助了自己“少吃”……
如果说上面的都还算正常,当下面这位同学在迎新晚会上表演了最近爆火的捷风“颗秒”表情包,一个几秒的视频爆发了超过50W的点赞,堪称恐怖。
甚至于……走在路上随手拍的一张图,都能获得高达7W的点赞。
抖音里有一个 的话题,播放量已经超过了3000万,大多是游戏生活的日常分享,击中了无数同好瓦友的共鸣。
其实,从某种意义上说,短视频时代让“分享生活”变的更容易,而大学生本身也是社交与表达欲爆棚的一个群体,再加上瓦潮流的调性和有趣的文化底蕴,成为大学生创作与分享的“源泉”也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。
另一方面,也能感受到,瓦文化对当代大学生“生活丰富与趣味”的影响十分显眼,这也与瓦的游戏属性以及文化属性有着很强的关系。
其一,瓦搭桥推动了“半熟人社交”的深入与扩大。
大学是典型的“半熟人社交场景”,班和班有混合上课,选修会打乱学生构成,打篮球、夜跑、各类比赛等等大量学校生活碎片都可能带来“熟悉的陌生人”。但这些人后面会不会成为朋友,得看有没有更多的共同话题、交流场景。
瓦在成了个新的社交名片。比如抖音上有个爆火视频,讲的是老师让上台分享在校最快乐的事,然后有个男大就发了自己打瓦的五杀视频。而在评论区,能发现有网友认出了“这是隔壁班的某某”,等他们再见面时,很可能因此聊起来、约一起打瓦。
因为爱打瓦的玩家很多,甚至突破了“先有一定关系”的限制,蔓延到了线上“半熟人社交”——在抖音刷到大学生的瓦相关视频,翻看评论区往往会发现“聊现实”的留言,如“发现是自己曾经待过的学校”、“询问为什么我们同校却不同管理规定”等等,天然之间就有了连接的关系。
其二,瓦成为了大学生社交惯用模板的新方式。
早些年男大学生舍友之间常常有“游戏父子局”的经历,但现在去刷各种平台,会发现“流行玩法”变成了记录生活、整蛊室友等,比如“用变声器伪装女生骗兄弟喊宝宝、妈妈,最后再亮明身份让对方社死”。瓦的游戏文化带火了这种奇妙社交“感情交流”方式,也是多数大学生选择进行此种交流的承载产品。
并且,曾经没有这种“群体化交互”的女大学生,也在因瓦诞生“舍友圈”,她们不像男大一样以恶搞舍友为乐,多是“上阵姊妹兵”,带动全宿舍一起玩。
其三,一些独属于高校的“共鸣记忆”也被瓦“冠名”了。
抖音上有个“在校园网神秘力量加持下,实现一对四全击杀”的瓦视频,点赞量超140万。校园网网速过差是所有大学生在学校打游戏都经历过的伤痛,并不局限某一款游戏,但带图留言的几乎清一水都是在学校打瓦遇到的情况。
以后这批大学生回忆起校园网,认知与评价都会有瓦的身影。
不难发现,大学生总能把身边的一切和瓦联想到一起,也很乐于把与自己、与瓦有关的一切分享出来,瓦是他们大学娱乐生活的主要构成,亦是标签化表达自己的方式。
当男大、女大都成了“瓦大”,越来越多人被带动加入了瓦延伸出的社交新玩法,比如很多女大在个人账号发“以瓦奶妈技能改编的简单手势舞”,再比如前段时间通过AI实现与游戏角色合影玩法爆火,玩瓦的大学生也是参与其中最活跃的一批人。
我觉得到这个程度的瓦已经不能用“大学生喜欢玩的游戏”概括了,而是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“瓦式”特色的年轻人过大学生活的一种态度。
瓦在更主动地“走进大学生的世界”
瓦上线不过两年多,怎么就在大学做到了这样的风靡度?大家总结时往往会谈到“瓦的用户体量在不断增加”、“瓦的潮流风格和年轻人很搭”,但其实除了产品力以及潮流调性之外,瓦本身也在很主动的构建大学生态运营以及用户生活方式。
这就不得不提一下“瓦式大学生活”的大本营——瓦友社。
这是一个包括了校园身份认证、高校专属福利、同校社交驱动、专属电竞赛事、日常运营活动等非常丰富的校园生态运行体系。
从去年9月份开始推行,认证后的玩家可以得到进入本校“瓦搭子”群,参加本校瓦夜市、瓦赛事活动,获取定制高校特权、独家周边奖励和官方活动优先名额等专属福利。
前段时间,瓦在全国超过300所高校开启了“瓦友社迎新季活动”,从社团活动到定制福利、再到校内赛事等等,这些福利基本是玩家视角“最想要”的,全面覆盖特权、电竞、文化以及社交,构建出了足够有吸引力的娱乐生态预期,以吸引玩瓦的大学生加入其中,从校友变瓦友。
聚到一起,在高校中有了持续强化认知的同好交流圈后,瓦还在做更多有趣的活动,从而让大家感知到“全国大学生都在过瓦式大学生活”的氛围,打开交流的“话匣子”。
比如开篇我们提到的“00后女大爆改瓦主题宿舍”,就是瓦在今年迎新季活动规划的高校重点日活动之一“中传女寝改造计划”的成果,除此之外还有北大的夜跑、重庆交通大学的篮球活动、石家庄铁道大学的食堂送鸡腿以及复旦大学的音乐派对。
这些活动融进了大学生初入高校时最活跃的场景,具有全国共通性,自然易引爆讨论。
而且,受益于瓦构建出的生态,即便今年没被选中为重点日的举办学校,也有丰富多彩的活动。比如我注意到山东财经大学就有外设品牌参与到迎新季活动,提供了1V1现场对线比赛以及各类设备奖励福利等。丰富的校园生态,也吸引了更多品牌加入起来,这本身对于瓦生态以及学生生活来说,也有着不错的促进作用。
值得注意的是,瓦在校园运营上还有个显著特点,即高自由度。它并没有只把“瓦大”定位局限于运营活动的单向体验者,也很开放地在为他们提供能主导瓦式大学社交的机会。
以高校赛事为例,认证大学的“瓦友社自办赛”参与一把就能获得瓦友社限定唯一挂饰,赢两把能得到拳头提供的印有校名与个人ID的瓦友社定制T恤,赢三把直接送VP点以及联动玩具。组织者自己也会因赛事规模评级得到对应奖励。
低人数门槛(只要凑齐8支队伍以上即可申请),无硬性要求的赛程规则,加上所有奖励官方提供,给了瓦大做“主人翁”极大的助力。
类似“给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人张扬自我的舞台”还有很多,包括大学专属夜市活动的抽奖交给玩家组织,瓦only派对选用二创内容,组织活动让玩家精彩操作登上国际赛事直播等。
最终,瓦所构建出的“热闹”,全国大学生可以感知到、愿意参与进去、敢于带头做。
本质是用“深度满足”打动了年轻人
在大学的风靡,是瓦做年轻用户线下运营显著成果的一个缩影。
这在其他场景亦有表现。比如前几天瓦在广州塔下举办活动,到现场的玩家挤满了整个场地,包括视角不太好的高层都站满了人;再比如今年8月的ChinaJoy,有那么多知名产品同处一个空间,瓦舞台的人气仍旧做到了断崖式领先,大学生依然是参与的主力群体。
在“年轻人越来越有在现实生活里获得精神满足需求”的大背景下,探索游戏体验线下化在行业里早已成了共同追求,为什么瓦跑得更快?
在我看来,一是瓦足够深入年轻人,用潮流规划、趣味互动、偶像碰撞构建的线下活动设计符合年轻人胃口,能快速且持续拉近距离;二是瓦在构建出线下优秀氛围后,多方位资源力推线下内容传播的新营销模式,更进一步拉升了年轻人参与欲望和对瓦的群体认同。
游戏之外多元有趣的生活化体验,既是对线上热爱的释放,也在借反哺线上生态发展。
从目前已知的产品规划来看,瓦在这个方向上还有不少长线布局。
比如根据官方在10月最新宣布的计划,2026年“无畏契约冠军巡回赛CN联赛”将开启全新的多城巡回赛模式,计划落地7所城市,将电竞与城市特色做更深度的融合,目标是让“所到城市的年轻人都能感受到瓦以及瓦电竞的魅力”,用现实感的内容去更深的打动,进而实现对游戏和生态的反哺。
两个月前,瓦就在我目前所处的城市重庆举办了二周年嘉年华以及“无畏契约冠军巡回赛CN联赛”决赛,让重庆成为了所有瓦友目光聚焦、线下聚会的城市,不仅吸引了不少周边的用户,也让重庆因此而获得了“电竞城市”的名片感知。过去的经验为瓦做电竞+城市文化打好了基础,过去的成果也在让这件事更值得被期待。
并且,瓦IP文化的生态环境也在持续向好发展。
今年8月瓦手上线后,打瓦有个更多设备可选择,场景变得更具灵活性,核心用户对瓦IP的热爱,泛用户对瓦IP的兴趣都得到了释放,瓦IP文化因此进一步扩大着影响力。比如“全面打瓦”的宿舍,不只是电脑连坐,同样可以是手机开黑。
总之,跑在前面的瓦构建的校园生态、更强的线下生活方式打造模式虽无可参考对象,但前路十分清晰,目标足够明确,只要能够打动用户,那便足够了。
探寻事实 发现价值 敬请关注↑↑↑
点击图片加入急先锋核心玩家群
游戏玩家集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