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最后的工人:未来游戏行业的末世反思》——探索游戏产业的未来与挑战

游戏资讯:《最后的工人(The Last Worker)》——对未来资本主义的反思
游戏简介
《最后的工人》由开发商Oiffy和Wolf & Wood合作打造,是一款以反乌托邦视角展望未来资本主义的游戏。这款游戏勇敢地展现了其政治立场,主要探讨工作自动化、企业裁员等时代话题,同时还涉及气候变化、消费文化等当下热点问题。
核心主题:末端资本主义
游戏核心围绕“末端资本主义”展开,导演Jörg Tittel坦言,这一主题可能引发争议,但他希望游戏能激发玩家讨论,影响他们对电子游戏及社会的态度。Tittel强调,任何聚焦未来资本主义的游戏都难免有不同声音。
开发者观点:对资本主义的评论
Tittel表示:“当右翼听到‘末端资本主义’,可能会误解我是在攻击资本主义。其实,就像说我奶奶得了末期疾病——这不代表我讨厌我奶奶。资本主义现在正处于病入膏肓的阶段。”他希望通过游戏引发公众对这一“病态生物”的关注和反思。
游戏故事背景
玩家扮演角色Kurt,他是Jüngle公司(未来版亚马逊的讽刺)中唯一的“工人”。在连续裁员后,所有同事被机器人取代,只有他成为最后一名人类员工,必须与机器人竞争谋生。游戏借此反映现实中AI技术(如ChatGPT)带来的挑战,现场灵感还源自2014年伦敦某超市自助结账机的大规模自动化事件。
真人案例:伦敦超市自动化
Tittel回忆:“那是伦敦中心的一家Tesco,几乎所有员工都被自助结账机取代,变成了反乌托邦式的临时商店。”他描述了与剩余两名员工的对话,感叹自动化让他们仿佛成了机器的“仆人”。

对科技行业领袖的批判
他对科技巨头领导人持批评态度,特别是对Jüngle公司(模拟亚马逊)的领导者诟病,更倾向于将他们视作“科技疯子”。特别提及埃隆·马斯克(Tesla、Twitter CEO),“他们像漫画书里的怪物,一群没有文化深度的孩子,推着无意义的技术前行。”
对技术与艺术的看法
Tittel并非反科技,他认为游戏的未来在于其艺术价值:“我们虽然与技术紧密相关,但人类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文化表达。视频游戏是最伟大的艺术形式。”他希望行业不要陷入“技术唯一论”,而要认识到技术只是工具,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创造。
游戏玩法与角色
游戏中,Kurt还会遇到由Jason Isaacs配音的机器人Skew,他的角色设计富有地方特色。Tittel强调,游戏虽然关注未来资本主义,但更希望通过剧情揭示人性与社会的深层次问题,让玩家在娱乐的同时思考未来的方向。
常见问答
Q:《最后的工人》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哪些元素?
A:游戏融合了探索、解谜与叙事,玩家将扮演最后的工人Kurt,与自动化与机器人展开互动,体验未来反乌托邦环境中的生存挑战,同时引发对社会和技术发展的思考。
Q:这款游戏是否带有明显的政治导向?
A:是的,游戏明显表达了对末端资本主义的批评,旨在激发玩家对自动化、企业权力和社会结构变革的讨论。开发者希望借此促使公众重新思考技术和资本的关系。
```html游戏行业的文化反思与《最后的工人》
“我认为游戏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形式。”
这种对游戏的热爱也激发了Tittel的另一份挫败感,他希望《最后的工人》能帮忙改善这一点——尽管游戏在文化上的地位不断上升,但它们很少,甚至几乎没有在“家庭餐桌上被讨论”。
政治问题的回避
Tittel 指出,一个主要原因是大预算游戏往往回避政治议题,或者至少在被问及时假装自己无关政治。比如,Ubisoft CEO Yves Guillemot 反复声称他们的游戏避免发表政治立场,然而许多Ubisoft作品却直接借用了当前政治事件的题材。
他认为,Ubisoft等公司不愿意公开自己游戏的政治立场,是出于“他们喜欢假装自己只是在卖内容——也就是说,什么都没有,因为内容就是空洞的。它们只是吸引注意力的数据包。内容就像一桶屎,空洞无味,没有任何意义,但它能推动销量,这才是我们关心的。”
他说:“但问题是,我们现在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文化媒介。如果我们唯一能卖的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,那么我们对人的思维又做了什么?”
《最后的工人》中的反乌托邦寓意
Tittel话语中,不难看出这款游戏的反乌托邦亚马逊公司模仿,正隐喻着游戏产业本身。不仅如此,裁员的文化、公司盈利的背后,充满了销售那些无用、一次性消费品的内容。这些内容仿佛只服务于“瞬间的娱乐”——就像游戏中那些令人捧腹的无厘头 gag(笑话),比如给婴儿用的VR头盔或长得像前任美国总统的摇摇玩偶,它们都在瞬间带来笑料,然后很快被遗忘。
行业的同质化与未来希望
“如果我们只能卖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,那么我们对人的思维造成了什么影响?”
在游戏的最初小时任务中,玩家会不断面对这些无用的内容,正如评论所述,它们只会让人发一会儿笑,然后被扔掉,彻底被遗忘。这反映了当前AAA游戏行业的现状——缺乏创新,仅仅重复过去30年的游戏模版,像是用更好的画面反复玩《古墓奇兵》。
Tittel表示:“很多游戏的机制常常与故事内容割裂,游戏中的玩法与叙事之间的冲突几乎是所有游戏的通病。这是不是因为我们真的被自动化取代了?是不是在某种末端资本主义的状态下,内容成为了唯一的王者,而内容又不让你思考?如果内容是王者,那么我只想说,‘滚开!’”
对行业未来的希望
虽然对AAA行业的现状感到失望,但Tittel也为一些作品感到欣慰,比如Poncle的《吸血鬼幸存者》获得了BAFTA奖。他形容这款游戏是“游戏能成为的,以及应当成为的浓缩体现”。
尽管《吸血鬼幸存者》几乎没有任何剧情内容,但它似乎给了Tittel对游戏产业未来更多的希望,他希望《最后的工人》能引发业界和玩家们对于终结资本主义的讨论。
强调原创与勇于创新
“大多数游戏现在都难以辨别差异,所以,让我们保持原创,勇敢去尝试。”
“让我们真正地做自己,不带任何顾虑,保持原创,这是让我们在自动化时代中脱颖而出的唯一方式。” Tittel说:“当一切都看起来一样,真正能脱颖而出的,才会赢。”
他补充道:“《最后的工人》也是如此。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制作一个充满激情、手工打造、关于自动化的作品。”
常见问答(FAQ)
Q: 《最后的工人》主要传达了哪些情感或信息?
:《最后的工人》通过反乌托邦的设定,表达了对游戏行业同质化、商业化、内容空洞化的批判,以及对原创新意的呼唤。游戏试图激发玩家对自动化和资本主义未来的反思。Q: 这款游戏会引发哪些行业讨论?
:《最后的工人》希望能推动行业内对内容深度、政治表达,以及艺术价值的关注,激励开发者勇于创新,突破传统的商业模式,反思游戏在文化中的角色。``````html游戏资讯:重拾人性与创意的呼唤
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越来越多的游戏试图探索人性与机械自动化之间的关系。《最后的工人》(The Last Worker)正是这样一款引发深思的作品。游戏传达了一种对人类情感与创造力的珍视,呼吁玩家反思在自动化日益普及的时代,如何保持人性与原创性。
关于《最后的工人》的核心理念
这款游戏的开发者Tittel强调,《最后的工人》最想激发玩家的思考:我们应否完全依赖自动化技术,放弃传统的人类劳动和创造?游戏中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互动,表达了对“拒绝机械化”的呼吁。不仅仅是在字面上避免自动化,更是要抵制在创意和文化层面的机械复制。游戏希望让玩家意识到,真实的人性、独特的想法和真诚的关怀,是无法由任何算法或机器人取代的。
创意与人文的呼声
Tittel希望玩家从中获得启示: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同时,不要忘记维护人类独有的情感和创造力。他们希望玩家能“保持人性,保持原创性”,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真正的价值。游戏鼓励大家“做一些新鲜的东西,关心他人”,以此对抗由自动化带来的同质化。
图片示例

常见问答(FAQ)
Q: 《最后的工人》这款游戏的主要目标是什么?
A: 游戏旨在激发玩家对人性、创意和情感的重视,反思自动化以及机械化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,强调保持人类独特的创造力和温度。
Q: 玩家能从游戏中获得什么样的体验?
A: 玩家将体验到一个充满未来感且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,通过互动和故事,感受到“保持人性,拒绝机械化”的重要性,同时激发自己的创造欲望和关怀之心。
```